相关资讯

你早晚会明白,天命不可违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5:10    点击次数:173

人的命,天注定,你信吗?

很多人不信,坚持“我命由己不由天”。

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你慢慢就信了。

就像宋代邵雍说的:“言不可妄,行不可隳。命不可忽,天不可违。”

在隋唐时期,有一个叫姚思廉的人,顺着天命去做,不仅获得了名声,还在文学、政治等方面,做出成绩。

别总是想“逆天改命”,还是多想一想,人要如何顺势而为,借力使力。

图片

01

姚思廉,浙江吴兴人,父亲是陈朝时的官员。

父亲才学很高,立志要修梁、陈二史,还没有修好,就过世了。过世前,反复嘱托姚思廉,要把史书写好。

可惜陈朝,是一个短命的王朝。还没有等到历史记录下来,就被隋朝取代了。

有官员韦陈朝殉节,但是姚思廉没有,而是接纳了隋朝的安排,做了参军、掌记室等。

他还被安排,做了代王的老师。

隋朝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,天下刚刚稳定,就到处是起义军。

李渊带领唐军,迅速攻入长安城。此时,隋炀帝巡游去了,长安毫无防备,唐军长驱直入。

隋朝的官员,大批量地逃走,或死于战乱。

就在唐军攻入代王府的时候,姚思廉站出来,说:“唐公起兵的本义,是匡复皇室,你们不得对代王无礼。”

一个书生,面对黑压压的将士,却大义凛然,让李渊很是敬佩。自然,姚思廉的生命,得到了保全,也成为了唐朝的候选官员之一。

这一切,正如他自己的论述:“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治乱,而非天命。”

《名贤集》中说:“一马不鞴双鞍,忠臣不事二主。”

在推崇忠心的封建时代,一个人,先后在三个朝代做官,这似乎不符合道德标准。

但是仔细想一想,一个走向灭亡的朝代,还值得我们忠诚吗?

忠诚是一种高尚的品格,但忠诚也只能给那些值得忠诚的朝廷。人,不能愚昧。

跟着时代的变化,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,接下来,自己的大事就能干得成。

毕竟,人的生命保全了,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。

图片

02

唐朝成立之后,李渊在立太子的事情上,伤透脑筋。

李世民作为次子,权势很大,并且呼声很高。按照规矩,又只能立嫡长子。

姚思廉站在了李世民的这一边,成为“十八学士”之一,和杜如晦、房玄龄等,一起谋划将来。

玄武门之变后,李世民做了皇帝,曾经的“十八学士”都得到重用。

杜如晦、房玄龄等人,权倾朝野。

而姚思廉却在官位上,不拼命追求,只是一心一意,研究历史,他要完成父亲的遗志。

经过七年的努力,他写好了《梁书》《陈书》。

李世民对他多番点赞:“姚思廉不惧兵刃,以明大节,求诸古人,亦何以加也!”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世民老了,对身边的功臣,觉得功高盖主,开始打压。“十八学士”中,大部分的人结局不太好。

而姚思廉却一直很好,他和周围的人不同,不使劲往权力的中间拥挤。他还活了八十岁。

《韩非子·说难》有句话:“龙有逆鳞,触者必死;凤有虚颈,犯者必亡。”

天命,也可以理解成天子的命令。

天子的命令,是圣旨,也是各种规章制度,是社会运行的规则。你一旦违背了,结局肯定不太好。

什么功高盖主,多半是越权的行为;什么高傲自大,往往是胡作非为。

唯有那些在规则范围之内干事,不越权,不越位的人,才会一直顺顺利利。

图片

03

对于普通人来说,天命不可违的道理,有什么用呢?或者是要如何用起来呢?

我们要注意三点。

第一,顺应无常。

《尚书》里说:“惟命不常。”

“天”是多变的,风云变幻,“命”也是多变的,沉沉浮浮。世界上,什么都在变,我们不能够一根筋,一棵树上吊死。

所谓天命,就是指大自然的变化,天下大局的变化。

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说得是借助自然,强化自己的力量。

识时务者为俊杰。说的是人借助天下局势变化,干事创业。

各种意外情况,都不要担心。你观察一下,反而会发现新的机遇。

第二,适用规则。

我们处于和平年代,大的变动是没有的。但是规则的变动很频繁。规则,就类似古代天子的命令。

今天某地出台规则,对街道进行管控。你就不必要去违背规则,非要去某条街,而是提前做好出行的规划。

明天你要考试,就一定要按规则来,不要有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。

规则对我们进行约束,但是你用来了,又会对自己多番保护。

第三,敬畏因果。

日行一善,和常常作恶,人生的结果大不一样。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

厚德载物,学业有成,知足常乐等,都是因果关系的体现。

事情一开始就想一下,结果如何,你就知道要不要做了。

图片

04

一个人的命运,和“天”的密不可分的。

平时,出门看天气,进门看人气,总是不会错。

下雨了,你带着伞,一路都平平安安。

当你老了,再去看自己的一生,就会发现,很多事情不能随人意,但是积极改变,结果也是不错的。

一个真正命好的人,沉沉浮浮,但一直从从容容。

愿你我,命里有时多珍惜,命里无时不强求。

作者:布衣粗食。
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图文:民间好谚语

下一篇:没有了